宜兴陶瓷中久负盛名的当推紫砂茶壶,向有“世间茶具称为首”之说。它以千姿百态的造型,丰润古雅的泥色,独特奇妙的功能,饮誉于世。自从砂壶铭刻之风兴起,文人便与紫砂壶结下良缘。据历史记载,自清初起紫砂壶已列为贡品。 砂壶铭刻,就是在紫砂壶上镌刻正、草、隶、篆、魏碑、汉瓦、古今石索和钟鼎铭文等各体书法,或山水、花卉等国画白描,不仅起到装饰作用,而且反映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意趣。砂器铭刻,首先镌刻者要具有一定的文学修养和书画造诣,还要有娴熟的操刀技巧,寓诗情画意于壶上。它是在紫砂壶陶坯凹凸不平、多角线条等复杂的造型上执刀操作的,画面清晰而层次分明,刀法既定不能更改,诗、书、画、印浑然一体,如同一幅别具气韵的书画珍品。 紫砂壶的创始及发展,据《阳羡茗壶系》、《阳羡茗陶录》等古籍记载,为始于北宋,盛于明清,而铭刻则始于明朝晚期。自万历之后,许多文人的闲适小品里,谈到茶事的,几乎无不提及紫砂茗壶而交口称誉,谓“既不夺香,又无熟烫气”。文人名士爱用紫砂茶壶,开一时风气,书画名流与制壶艺人之间,关系十分密切,雅兴所致,经常聚会,讨论壶艺。早期的铭刻工具是削竹为刀,照名人书画格式依法镌刻并署姓名。如壶手时大彬、李仲芳、徐友泉等,致力于书画艺术的追索,得前人诸书法名家之神韵,制壶及铭刻,炉火纯青,食宜兴紫砂名气益盛,达官显贵,文人墨客。趋之若骛。明清两代,到宜兴定制文玩茶具者为数甚多,如项元汴、赵宦光、陈眉公、董其昌、邓渼、顾元庆、郑板桥、吴大徵、张季直、任伯年、胡公寿等,定制壶器均署室名或人名一传世,后人称为“名工名士,允称双绝”的无上妙品。由于书画已成为砂艺的一个组成部分,时人在品评砂器的优劣时,亦以书画优劣作为评定标准之一。清代乾嘉间金石书画家张燕昌论陈鸣远谓:“陈鸣远手制茶具雅玩,余见不下数十种,如梅根笔架之类,亦不免纤巧,然余独尝其款字,有晋唐风格。”张燕昌看来,陈明远的艺术成就,一是书法,其次才是制陶艺术。 紫砂器上铭刻和款署的盛行,推进了文人直接参予创作活动。很多作品,反映了文人歌唱吃茶生活之乐趣,如时大彬壶,壶身镌铭曰:“一杯清茗,可沁诗脾。”陈用卿制紫砂大壶,镌:“山中一杯水,刻清天地心。”当时也有人借铭文宣发胸怀,愤世疾俗。郑板桥在砂壶上亲刻一诗云:“嘴尖肚大耳偏高,才免饥寒便自豪,量小不堪容大物,两三寸水起波涛。”清代嘉道年间,文人参加砂壶创作之风日盛,书画金石家陈曼生设计十八种茶壶样本,交名手杨彭年依式制作,壶铭及书画,由陈曼生和他的幕友江听香、郭频迦、高爽泉、查梅史撰刻,珠联璧合,世称“曼生壶”而名噪一时。世间遂流传有:“自随壶传,壶随字贵”之说。 新中国成立以来,紫砂壶铭刻新秀辈出,代不乏人,成绩斐然。谭泉海在紫砂“百寿瓶”上刻绘的松鹤延年图和一百个不同的篆书“寿”字,刀笔遒丽,与古朴的造型和谐结合。李昌鸿、沈蘧华创作的“竹简茶具”,由沈汉生在壶体周身装饰十六块竹片,镌刻有《孙膑兵法》,字体精妙,两件珍品在莱比锡国际博览会上荣获了金质奖。
免责声明:本商铺所展示的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,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和合法性由发布企业负责,一比多公司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。
友情提醒:为保障您的利益,降低您的风险,建议优先选择商机宝付费会员的产品和服务。